清官张华庭的父亲
2025年06月09日 08:35:27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周铉 责任编辑:周祥章 作者:
阅读量:
loading
新盛街道石桥村杜家坝的磨滩桥,据清《四川綦江县续志》记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光绪元年复募建。牵头人就是清官张华庭的父亲张先达,该志卷三还为之立传扬名。
行善不止的好乡绅
张先达刚满20岁,父亲张钧瑚就过世了,年纪轻轻的他成了家庭的主心骨。掌握了财政支配权后,家里有了节余就想到行善积德。并且特别注重思想引领,刊印好人好事好言散发,劝人行善。接济孤儿寡母、敛埋路尸、修路搭桥……只要是好事都干,花钱也在所不惜。
特别是同治三年,綦江灾荒,他将自家的1000石余粮,按市场价的三分之二出售。卖完后又做亏本生意,到外县购买粮食回来,仍按前价转售。扶贫不扶懒,对于有劳动力的穷人,要求他们打柴割草来换粮。贫病交加的,直接救济。三年如一日,直到灾荒解除。与綦江相邻的贵州桐梓、仁怀一带,兵乱饥荒交织叠加,有的一路要饭流离綦江,他又给予资费让他们回家,流民奔走相告綦江有个张善人。
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张先达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子,济辉、济煌、济英、济烜、济霖、济霆、济沛个个成才。特别是第四子张济烜,与嫡堂兄弟张济南、张济贞,于清光绪二十年四川乡试同榜中举后,第二年到京参加会试,适逢甲午战败,民愤激昂,三兄弟毫不犹豫就参加了拒签中日和约、变法维新的“公车上书”。
对于已经在贵州当上知县的出色长子张济辉,口碑还很不错的情况下,张先达仍然不放心,经常书信勉励,并编《历代循酷吏》一书寄去,持续跟踪警示。
张华庭迁任遵义知县后,张先达亲赴衙门廉政谈话,看到大堂上贴的对联,“做官不要钱,于兹十年,国有恩何忍负,家有训何忍忘,岂必显背舆隋,稍着点罔利心机,即成俗吏;为人莫犯法,凡尔百姓,书宜读毋作非,田宜耕毋作匪,但得各安本分,尽学些正经手艺,便是良民”,颔首默赞之余又担心儿子说一套做一套。干脆学皇帝微服私访的高招,又继续深入遵义地域走访,听到老百姓对张华庭的交口称赞,才欣然放心地说,“我为民作主的心愿,终于靠儿子实现了,此生足矣!”。
在光绪年间的《张氏族谱》中,收录有张华庭于光绪十一年乙酉夏撰写的《续谱序》,其中“自同治甲戌,服官黔中……并摘录家君历年谕函附后,藉以广其训也”一句,再次证实了在张华庭已经主政一方后,张先达通过书信对儿子耳提面命的事。而张华庭又把父亲的教诲附入族谱,以期代代相传以正家风,足见其对子孙后代的用苦良心。面对父亲张先达书信中对自己的赞许,张华庭如履薄冰,实录时以缩小字体表达谦虚谨慎,“若云饰文词,则予小字,所不敢也。”可见,清官张华庭的养成,与其父亲张先达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文/杨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