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他们,同样的“闪光”
2025年05月21日 09:00:02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周铉 责任编辑:马小玲 作者:
认知障碍、行动障碍、语言障碍……同样是父母的宝贝,他们却如此不同。
一日三餐、正常交流、识文断字……明明是简单的事情,他们却十分困难。
在区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也许一出生就被定义了太多“不可能”,但是他们依然向往、热爱、努力、坚持,用重复的动作刻画极致专注,以惊艳的绽放丈量无限可能。
用专注刻画来回应
她十分钟情绘画创作
又是一节美术课,学生们早早来到美术室等候。“这里线条可以再圆润一点。”“刻刀不能拿太直。”“拓印时轻轻按压。”版画创作中,老师或比手语、或手把手指导,得到的回应没有活泼的言语,只有专心地一刻一画。
聋哑班三年级学生小丽(化名)沉浸在创作中,不受任何与画画无关的声响及事物干扰。“小丽这两年的进步很大,也看得出她是真的热爱画画。”绘画与手工老师谢芳说,小丽第一次走进这间美术室时,不与任何人交流,也不愿意动手。
通过一段时间相处,谢芳发现小丽不是不愿意,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画。谢芳就从最基础开始教,哪怕一条线一个点不会,她都反复示范。小丽虽然没有手语互动,但每次都认真观察,学着老师的模样重复笔下的动作。
“现在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零基础的学生了,她专注、沉浸,有时候看她画了半天让她停下休息,她都意犹未尽。去年,小丽的作品《万物生长》还在川渝残疾人美术书法作品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谢芳说,孩子们一点一点的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
听不见就用心感受
他的作品曾获一等奖
与小丽不同的是,聋哑班三年级学生小澜(化名)更喜欢陶艺课。记者看到,陶泥随着转盘的快速运转变得松软,小澜将手探入清水盆后,再轻轻按压泥团,形状就已初步形成。
“拉坯时我们要在‘控制’与‘顺应’间找平衡,要掌握好重心,稳定发力,干湿得当。”绘画与手工老师朱智容说,学好学精陶艺这门课程,普通人尚且困难,小澜更要花时间和精力来摸索练习。
听不见老师说什么,小澜就在老师的双手和陶泥中用心感受,感受速度与力度的结合,感受形状在一瞬间的变化。如今,陶泥的柔软与坚硬已深深刻进小澜心中,他对陶艺的热爱浓烈而执着。
“现在我们陶艺室内呈放的作品有些就是小澜独立完成的。”朱智容介绍,小澜参与创作的《吉庆有余》系列作品曾获得2022年重庆市陶艺大赛第一名。
“点线排列丰富、造型有高有低、纹理有疏有密,《吉庆有余》系列作品栩栩如生,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朱智容希望,爱好陶艺的学生们,能继续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与陶艺对话,在大胆创作中绽放光彩。
滑行向前乐在其中
他曾参加全市运动会
培智班9年级的小王(化名),不仅有语言障碍,行动上也不协调,但他换上轮滑装备,就宛如另外一个人:自由穿行在滑道上,尽情享受速度带来的乐趣。
第一次轮滑,恐惧在小王内心被无比放大,导致他寸步难行。为了鼓励他,老师扶着、搂着,几番尝试后,小王成功迈出第一步,这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之后的训练,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从能自行站立,到能自行慢走,再到能自行滑行,小王付出的努力要比常人多得多,无数次跌倒再爬起来,是他对轮滑的坚持。如今,小王已经达到了可参赛的水平,去年还参加了重庆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
在区特殊教育学校,“我会”“我能比赛”成为轮滑学习最自豪的代名词,也是孩子们不断加入轮滑训练的最大动力。
“耶!”正在操场上练习轮滑的“新手”小冉(化名),看到记者拍摄,他一边不太熟练地滑行,一边朝着镜头比动作,尽管练得有些累,他依然笑着、坚持着。
“他们能以非凡毅力突破身体局限,以不屈斗志点亮精神灯塔,这不仅是残疾人群体的骄傲,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榜样。”聋哑班班主任肖庆表示,在特殊学校,老师教授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治愈着老师。
记者 成蓉 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