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八景”风物的追溯(一)
2025年05月21日 08:49:36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周铉 责任编辑:马小玲 作者:

志愿者辨识《羊马坪十景》民国原碑。通讯员 李显强 摄

志愿者识读《募修伏龙桥培修寿岗一带大路》摩崖碑记。通讯员 李显强 摄
永新镇有个八景村,因境内有名胜“八景”而得名。这个定论,不容怀疑。但背后的乡土史地人文,却不是顾名思义这么简单。
新旧比对,锁定准确信息
据说,八景村红春沟组木梯岩有“羊马坪十景”碑刻。2023年12月10日,“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决定到现场查证。在伏龙庵(详见本报2024年1月17日,3月6日、13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木梯岩的伏龙庵》系列报道)左侧山壁大路旁,镶嵌着一块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羊马坪十景”石碑,最后七十字说明了高洪、周福朝、唐安国、代小洪、秦茂华、张济民、周福元、罗昭书共八人于一九九九年季春,为了方便后人“欣赏古人诗文,经几位有志之士商议”,出资270元“将原来岩壁上诗文”繁体字译为简体,“移迁于此”。那原碑在哪里呢?
“找到了,找到了!”来自中山路小学三年级的杨知道、永乐小学六年级的杨睿两名小志愿者,在綦江目前发现排名第三的摩崖大字题刻“伏龙洞”左侧约五米远处叫了起来。志愿者“顺其自然”等迅即翻过几墩巨石,再上攀到离地约两米高、三十厘米宽的两层天然石阶上,近距离清理遮挡碑刻视线的杂木,并拍照传回摩崖碑文,只是个别字不敢确认。“兰兰”“微风轻轻”等志愿者又相约攀爬上去,近距离辨识核对。
由于原碑序言中“闲”字的异体“閒”(xián),与“间”字的繁体“間”有些相似,再加上100来年的风霜浸剥,更难分辨清楚,“兰兰”“微风轻轻”都认为是“間”字。“搬螃蟹”坚持是“閒”。待他们三位下得崖壁腾出位置后,恐高的“搬螃蟹”也战战兢兢爬上崖壁,仔细辨认并用手指反复触摸、比对,还是确认为“閒”,并详细描述了“門”字框内“月”与“日”书写的不同之处。但对于并不了解“閒”字结构的“兰兰”“微风轻轻”,仍然没有说服力。“搬螃蟹”使出杀手锏,激将“微风轻轻”再次爬上崖壁,现场逐笔临摹、体会“閒”“間”两字书写的区别。“兰兰”也仔细揣摩了该摩崖碑刻另一句“但其間景象绝妙”中的“間”字和“座閒谈及”中的“閒”字的异同。他们比对清楚后已然释怀。
新碑翻录文字繁体改简写时,有一处为“秦君静‘齐’”,之前志愿者们同读碑文时,被“搬螃蟹”纠正为“秦君静‘斋’”。理由是古人名号中,偏爱“斋”字,代表自己清心洁净,虔诚备至的追求。而“齐”“斋”的繁体“齊”“齋”,晃眼一看又差别不大,可能是新碑翻录错误。
回来后,在志愿者“天籁”高清处理的图片印证下,志愿者们又拼图比对“斋”“齐”繁体写法“齋”“齊”,大家最终确认为“齋”。好心人无意间的小“误”,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古人书写繁体字的艰辛,同时也体验到查找比对的不易和面对历史文化需要的严谨态度,收获辨出正确答案后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的快感。先贤秦静斋如果泉下有知,可能也会感谢志愿者们的认真。
题刻原文,“八景”扩充“十景”
“羊马坪十景”原摩崖碑刻,从右至左分为标题、序言、正文、落款四部分,十四列一百六十二字。在前述逐字逐句辨识的基础上,现给序言和正文部分标点断句,并加注如下:
我坪地虽狭,但其间景象绝妙,产自天然,曩哲拟有八景,年烟代远,传闻不无失实。乙丑(1925年)秋,余忝占甲算,诸亲咸集时,有蔡君钧台,秦君静斋等,座闲谈及名胜,爰将曩哲所拟略更改而增添之,凑成十景,醉谈之下,怂恿余刊石以垂久远云:
木梯度险,篆石流清;
石排钟鼓,硐涌金银;
魁岩字古,伏洞龙灵;
马颈岚翠,龙嘴峰青;
白岩电雨,青狮雾晴。
落款为“贺国治谨识,命子克富沐书”“民国十四年乙丑岁(1925年)季冬月上澣谷旦”。
曩哲,意思是先哲,古之哲人。序言意思是羊马坪的“八景”之说,由几百年前的先辈们拟定。但起源已经不可考,在历代的口口相传中又走了样。1925年冬月,贺国治60岁生日那天,当地颇有名望的蔡钧台、秦静斋等为了固化“八景”,对传闻进行考订更正,并新增两景。由贺国治郑重记叙过程,并由儿子贺克富书写后交石匠摩崖刊刻于木梯岩,距今又是100年了。
贺国治等为什么要增添两景呢?志愿者“搬螃蟹”判断,可能前“八景”距贺家都较远。而贺家在民国年间已经崛起,在当地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在“八景”之后补充“两景”,让当地人也要认可贺家的兴旺,是拜神灵风水所赐,不可撼动。86岁的永新小学退休教师刘德强也证实了“搬螃蟹”的推测,排最后的“白岩电雨,青狮雾晴”这“两景”确实就在贺家周围。
而有关这“十景”风光形象生动的描绘,因2013年12月出版的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生态永新》已有介绍,“綦走发现”不再赘述。但也另辟蹊径对第一景“木梯度险”,第五、六景“魁岩字古,伏洞龙灵”的历史过往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读(详见本报2023年4月7日、12月13日,2025年1月8日第四版“綦走发现”专栏《108岁老人记忆里的三会场》《永新八景村的古寨(一)》《永新“伏龙洞”题刻书家的传承》等文介绍)。这里再对第一景“木梯度险”的结束时间作一个补充考证:
刘德强老师讲述,后来兵匪平息,人们在木梯岩绝壁上筑砌石梯坎,“木梯度险”才成为了历史。据约100来米远的岩岍内,落款为“民国五年丙辰岁(1916年)七月中浣吉旦”的《募修伏龙桥培修寿岗一带大路》摩崖碑记,伏龙桥是木梯岩旁一座遇暴雨才涨水的浅沟上,用两段共四块条石搭建的约5米长的便桥,按照修桥补路从最必要段,难度最小段开始等常情判断,木梯岩寨门下的陡峭石梯修建时间不会早于民国五年。即“木梯度险”的结束时间距今不到109年。
“八景”村名,源自一分为二
从该民国碑文来看,“十景”之说已近100年,那为什么现在却叫八景村,而非十景村呢?
刘德强说:“羊马坪是附里六甲第十一保,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时被分为两个大队。原‘八景’风光所在地在下坪,后‘二景’在上坪,各自成立了生产大队,分别叫劳动大队、白岩大队。”
据1986年《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介绍,“八景大队,原劳动大队。后因境内有名胜八景,故名”“跃进大队,原白岩大队。后取‘飞跃前进’之意更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撤销人民公社建乡级政权,基层群众组织也相应的由大队改为村。九十年代中期两村合并时,忘记了民国先贤们延展的“十景”之说,采用八景村名,倒回到明清时代。如果贺国治、蔡钧台、秦静斋等清末民初乡绅们泉下有知,或许会很失望吧!
(未完待续)
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2|
0|
703964|
4604162|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505/21/b762a7dc-a04e-4a22-b17d-76ff0883750a.jpg.1|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505/21/b762a7dc-a04e-4a22-b17d-76ff0883750a.jpg.1|
|
0|
b762a7dc-a04e-4a22-b17d-76ff0883750a.jpg.1|
2|
1|
703965|
4604162|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505/21/fee931ae-e26c-4cfa-8dbd-f6091655c34f.jpg.1|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505/21/fee931ae-e26c-4cfa-8dbd-f6091655c34f.jpg.1|
|
1|
fee931ae-e26c-4cfa-8dbd-f6091655c34f.jp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