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承办:重庆市綦区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新华网重庆频道 华龙网
您的位置: 綦江首页>>科教文卫>>
龙登山(二):得名真相在“綦江”
2024年04月24日 08:42:38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周铉 责任编辑:吴双 作者:

龙登山猪脑顶帽子石。通讯员 兰兰 摄

方志里龙登山顶虎跳岭的“石磴”。通讯员 顺其自然 摄

上期“綦走发现”,解读了龙登山因皇帝到此而得名的三个主流版本。虽然有方志或民间传说印证,但从历史逻辑分析,都几无可信度。龙登山究竟因何得名?本期继续围绕这个话题追踪剖析。

明玉珍巡边,尝驻此山?

2023年9月1日,“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巡查活动中,打听到中峰小学80岁的退休教师夏祖华收藏有一本清代《夏氏家乘》。该书收录了其先祖,清初江津史学家夏珙(1631~1711年)于康熙九年(1670年)左右撰写的《石门寺记》,在介绍今嘉平镇石门寺的建寺渊源时,“其异者即前人《志》记大率,皆野叟俗客为之简陋已,甚又记寺为有宋大㜑(pó)所建。大㜑者,方言也,即谓太后也。再上为阳照、为龙登,虽属津,而为石门寺之首领。”提出了有宋太后建寺的记载,并引出龙登山因宋太祖登临得名的考证:

“所谓龙登者,亦载宋太祖登于此,以故得名。按宋祖始终在东北,未尝游蜀,何从至此?考其故,乃明玉珍蒙刘福通伪号,称大宋。及徐寿辉(被陈友谅)弑,始建国,其子称之为太祖,故曰宋太祖也。”

夏珙认为:明玉珍称帝前,所在的红巾军政权为“大宋”。建“大夏”国称帝四年后驾崩,庙号“太祖”。后人记史时,将“大夏”与“大宋”国号混淆错接造成的,登临龙登山的,其实是“大夏”太祖明玉珍。

《石门寺记》随后记载,是明玉珍建立政权后,为了与播州土司杨氏相约巡视边境,在安稳会合洽谈,而入驻龙登山,“伪主(对明玉珍的蔑称)引安氏为伪丞相,与杨氏略地至安稳分界,由此遍历边塞,尝驻于此。”清乾隆《江津县志》卷之二十一《志疑·龙登山》还稍详,“夏珙《龙登山辨》,谓明玉珍与播酋杨氏争界至綦讲和,由大垭(即今綦江区中峰镇龙山村与江津区嘉平镇交界处的大垭场)至此,因名。明昇以其父玉珍为太祖,时蒙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伪号曰‘宋’。”同时解决了相邻的嘉平镇石门寺始建人宋大㜑的身份,即是明玉珍皇后彭氏,“其所称大㜑者即明昇之母,讹以传讹,不复考证。以是知郡志之阙(同“缺)略也。”

民国《江津县志》卷一《名胜》又有载,“缑侍郎墓,在黄泥场五里缑氏坝,有古墓,石槨巍然高大,惟无字迹可考,传为明玉珍时,缑侍郎墓。”黄泥场就在龙登山以西约10公里,缑侍郎可能就是随明玉珍遍历边塞途中亡故,择地安葬。

综合以上典籍记载,结合历史逻辑分析,康熙年间夏珙的“龙登山宋太祖,即明玉珍”的推理,相较赵匡胤、朱元璋、朱允炆的三个说法,更为可信。

明代忌讳“大夏”,变“夏”为“宋”?

至于《志疑·龙登山》文最后反问,“(明玉珍)自建国曰‘夏’,其子昇不曰‘夏太祖’而曰‘宋太祖’,何欤?”经查阅相关历史了解到,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队伍浪潮中,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起义领袖刘福通、徐寿辉都各自建立了国号“大宋”的政权,其他各股义兵,包括朱元璋投奔的郭子兴(后来还成其岳父)部,皆以兴宋为词。

明玉珍皇陵出土的大夏天统四年(1366年)《玄宫之碑》记载,徐寿辉被陈友谅弑后,明玉珍于1361年在重庆称陇蜀王,“不易国号,不改元,谥‘宋主’(徐寿辉)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犹舜之宗尧也。”

文化服务志愿者们认为,相对全国性的明王朝,明玉珍的大夏国等地方割据政权从朱元璋的友军变成了被消灭的对象,明代记事非常忌讳,必须记载时则在前冠以“伪”字,或隐晦表达。而“龙登山因宋太祖常登得名”之说始于明代方志,自然不会记载成大夏太祖。再说,明万历《四川总志》“龙登山”条目,并没有在“宋太祖”后,缀以“赵匡胤”的定语。可能就是记事之人对明玉珍来龙登山的变通处理。

而更早的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庆郡志》中,《江津卷》载,“龙登山,在县东南一百里,昔宋太子隐晦时登此山,因名。”就更加含蓄了。明玉珍在徐寿辉的“大宋”政权中,只是重要将领。称陇蜀王后,亦不改“大宋”国号、“天启”年号。明玉珍巡游江津、綦江,明成化《重庆郡志》因为忌讳其“大夏太祖”身份,视明玉珍是徐寿辉“大宋”政权的继承者,巧妙地赋予其“宋太子”身份。但100年后的明万历九年(1581年)编修《四川总志》时,以“宋太子”指向性更不明确,又自作主张改为“宋太祖”,让历史真相更显扑朔迷离,为后世文人诡编传说提供了机会。

得名真相渐出,山势如龙!

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查明成化《重庆郡志》时,偶然发现《綦江县》卷中亦有龙登山的记载,“在县西七十里,山势蜿蜒如龙,又多石磴。”其后的明万历《四川总志》、康熙《四川总志》、雍正《四川通志》、乾隆《四川通志》的綦江县部分都收录有“龙登山”条目。从方位、距离来看,就应该是前面探讨的江津龙登山。不过,却明确了得名依据是山势如龙,清雍正、乾隆《四川通志》更明确“一名石磴山”,与同期方志中江津“龙登山”因皇帝而名的说法相左。哪个说法更符合事实真相呢?

继续追查古籍,成书于南宋1208年-1227年间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南平军》载,“龙登山,在军西北一百五十里。”当时的南平军治在今綦江东溪、赶水两镇交界区域,方位和距离均符合前述的江津龙登山。说明龙登山之名,至少在797年前就已存在。前面分析最有可能的夏珙“大夏太祖明玉珍巡游而名”的说法,也在《舆地纪胜》成书约130年之后了,显然也不成立。虽然也不能排除大夏太祖明玉珍曾登临此山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与得名无关。

为追溯最可能的真相,2024年3月10日,“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第三次攀上龙登山。在走访中,又听到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另一种说法:龙登山,相传以前是儒教信众在沙盘上扶笔,佛神赐名帽山。

当志愿者们爬上最高峰猪脑顶时,发现峰前端一约高4米、直径1.6米的巨石突兀,形神皆像一顶比宋代官帽少了两侧长翅的帽子,这不就是帽山的来历么?

与此同时,还发现比猪脑顶约低一点的另一峰顶,分布着20多墩不规则椭圆柱的平顶巨石,最大一墩长2.2米、宽1.5米,每墩都差不多高约1.2米,当地人都称之为虎跳石。这不就是明成化《重庆郡志》綦江县部分中的“又多石磴”,清雍正、乾隆《四川通志》綦江县部分中的“一名石磴山”的来源么?在川渝方言中,墩、礅、磴,都读deng,作名词或量词使用,根据不同语境,分别读一声,或四声。磴,本意是石头台阶,如果用现代标准汉语拼写,以上“石磴”皆应写作“石礅”或“石墩”。

猪脑顶和虎跳石,相隔仅约三五十米,不正是明万历《四川总志》江津县部分记载的“龙登山……上有虎跳岭双峯”么?

综上可知:龙登山,因山势如龙而名。又因山上多石磴而又名石磴山,还因最高峰上一巨石像帽子而名帽山。

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江津县志》卷末《志存·龙登山》,“且山之以龙名者多矣。如龙首、龙眠、五龙、蟠龙之说,不一而足,岂必皆有帝王之迹哉?夫山之得名,或取其形状相类,或并无取义,不知其名所由来,山名龙登亦犹是耳,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也。”可见,从古至今,皆有求真务实的清醒之人。但在今天,这类历史真伪已经一目了然,我们现代人又隔三岔五的拾起这类讹传,再度进行更无边际的改编传播,就是对后世的不负责了。

(未完待续)

文/特约通讯员 杨友钱

2| 0| 697651| 4585069|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404/24/bd8c0e8e-5ed3-403d-88ad-ea50c9fcd1ae.jpg.1|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404/24/bd8c0e8e-5ed3-403d-88ad-ea50c9fcd1ae.jpg.1| | 0| bd8c0e8e-5ed3-403d-88ad-ea50c9fcd1ae.jpg.1|

2| 1| 697652| 4585069|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404/24/7fd2eda2-7453-4b3e-a2ce-6dae9793ebc1.jpg.1| https://qjszb.cqqjnews.cn/pc/pic/202404/24/7fd2eda2-7453-4b3e-a2ce-6dae9793ebc1.jpg.1| | 1| 7fd2eda2-7453-4b3e-a2ce-6dae9793ebc1.jpg.1|

大美綦江

版权声明: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旗下綦江日报、重庆綦江网、綦江日报数字报、重庆綦江手机报等媒体刊发的所有文字、图片、表格,如需转载或使用,须经本中心书面许可或授权,并须按许可要求标明出处。已获授权者如改动本中心刊发的文章或标题,敬请标明。
对不当使用者,本中心保留依法追究之权利。
精选图片
相约绿色 健康出行
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 ...
多彩綦江同心同梦,食 ...
文明礼让斑马线 一个 ...
推荐新闻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 ... ·时政镜距离 | 何以山城
·学习进行时丨总书记和重庆的故事 ·时政画说丨陆海之约
·时政新闻眼丨从三个点看一座城,习近平重庆考察传 ... ·习近平深入社区了解基层减负情况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时政微视频丨瞰重庆
·一眼心动的中国|这里是重庆,巴适得板! ·学习卡丨习近平的读书之道
·时政微视频|春晖四方种桃李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调研
 
X
一起来挑错-向网站管理者举报本条信息有错

举报电话:023-87265530
举报邮箱:qj872655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