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承办:重庆市綦区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新华网重庆频道 华龙网

綦江天气预报:正在获取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 綦江首页>>科教文卫>>
北街记忆,时光不老往事依旧温暖人心
2019年09月05日 16:53:18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周铉 责任编辑:马小玲 作者:张学成

綦江城区北街由上北街和下北街组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据《綦江县志》记载,清代綦江县城内有两条街巷,从南到北,贯通南、北两门。一条从北门起与河边城墙并行直到南门,街宽约两米,用石板铺道,分为北街、珠藏街和中街,是县城的主要街道;另一条从北门平行向右边往西经后街、百步梯、文昌巷、城南巷到达南门。

在流逝的岁月中,北街已积淀为綦江城区的一个人文符号。它承载了几代綦江人的记忆,更让綦江游子魂牵梦绕。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北街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目前,一个投资200万元的北街风貌街和百步梯长廊工程正在紧密锣鼓进行。预计9月底,一个以“人文记忆、特色风貌、老街印象”为主题的新北街将呈现在市民眼前,成为綦江城区靓丽的旅游景区。

北街的变迁

北街承载了几代綦江人的记忆,文史资料中对北街的变迁也有一些记载。近日,记者在相关文史资料中,查找并整理出北街变迁的历史记录。

清朝时期,北街是城内的主要街道,北至北门,中间有一巷道下河岸,叫做小龙门。巷道以南一段人称上北街,两面均为商铺和居民住房。巷道以北一带人称下北街,左面有陈家翰林府、积善堂、武氏祠、关岳庙、武官衙门,右面有龙王庙、火神庙,中间下石梯处有两处牌坊。

民国时期,特别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 年)后,由于时局变化,川黔、川湘公路相继通车,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一些机关、部队移驻在綦江,北门内外陆续改建成公路,街道面貌发生了变化。街道名称也变了,北街叫中正路,珠藏街、中街叫中山路。县政府至汽车站叫交通路;南门外至王爷庙叫城南路;王爷庙至上渡口叫菊坡路……

1949年,北街更名为解放路,北接新村路,街道两旁多为居民住宅、商业铺面。綦江县人民武装部、县文化局等机关在北街办公。

1997年,交通路、上北街、下北街、陵园路、沱湾道路在旧城改造中旧貌变新颜。街面硬化,街上有了排水沟,即使是下雨天,街上也不拖泥带水。但是1998 年夏天的”8·7”洪灾中,下北街一带的旧房被洪水袭击后,危房增多,市民要求改造旧房的呼声很高。县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出台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优惠政策。于是,县城出现旧城改造的热潮,下北街3万多平方米的旧房得以改造。清代时期北街石板铺就的街面,依河而建的穿斗式民居建筑,以及牌坊、祠、庙等建筑逐步被现代化的建筑替代。

在接下来的旧城改造中,上北街、下北街也和中山路、交通路等片区一样得到改造,旧城换新貌,北街面貌焕然一新。

但北街还是有一点没有变化,那就是自清代以来,北街都是綦江县城商贸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商业支撑着北街,更见证了北街的变迁。

北街的生活

“我是在北街长大的,北街是我心中的乡愁。”著名民族学家王国祥教授回忆说,抗日战争胜利后,綦江经济日渐恢复,到北街建房子的人也多了起来。他家也在北街空地上建起了房子,从石佛岗搬过来住。

以前北街的龙王庙是綦江师范附小,后来改名北街小学。王国祥就在北街小学读书。“1955年我考上云南大学后离开了綦江,再后来就定居昆明。现在只要回到綦江,我就要到北街去看看,现在的北街虽然完全变了,但往事仍然历历在目,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像电影一样经常在我眼前浮现。”

李成芝回忆说,老北街两旁的房子既有居民住宅,又有机关办公室。记忆犹新的是夏天的晚上,北街的居民都把门板抬到街上来,睡在街上乘凉,大人们手摇蒲扇,三五个坐在一起喝茶吹牛,小孩子就在街上捉迷藏,满街疯跑。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年文化馆举办版画展览,因为展出的版画太多,院子里挂不下,就把版画挂到街上,沿街挂了很多画,又遇到赶场天,整个北街人山人海。每次办画展北街都很热闹。

“九十年代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北街。”周开才回忆说,当年他家住在沱湾,北街是他向往的地方,吃的喝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北街有几家书摊,摆了很多小人书,他经常去的是文化馆大门旁边的那家。坐在书摊前花一角钱看一本小人书,这是他小学寒暑假里最快乐的时光。在綦江中学读书的他放学后还故意从北街穿过,去书摊看书或租书来读。“其实我挺怀念北街那些书摊,因为这些书摊的存在,我小学、初中读了很多书。”

“北街的茶馆也是一大特色。我记忆中,北街下午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茶馆。茶馆也是一种文化,我父亲每天的生活都与茶馆相关,下午坐茶馆是他退休后最悠闲,也是最快乐的生活。晚上吃饭时,父亲就会把他在茶馆里听到的新闻讲给我们听。”郭晓惠回忆说。

北街的美食

“当年北街是綦江最大的菜市场,从上北街到下北街,人流拥挤,生意兴隆。热闹的鸿盛茶馆,生意兴隆的“三八”饭店和解放路饭店。”张锡荣回忆说,他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白糕、油条豆浆。白糕是米做的,做得很精致,卖白糕的人没有固定摊位,流动着吆喝着卖。白糕一般都当零食吃。

六七十年代北街有几家油条豆浆摊,家里经济稍宽裕一点的人早餐都是吃油条豆浆。特别是豆浆,除固定早餐摊外,还有专卖豆浆的流动摊。张锡荣的母亲喜欢自己蒸馒头,但每天早上必须喝豆浆。因此,从读小学开始,到街上打豆浆就是他每天早上必做的事情。

“麻糖叮叮当当,小娃儿心头慌。”张锡荣说,不用嘴吆喝,只用小铁锤轻轻敲击手中的卷刀,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叮当当”声音。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卖麻糖的来了,心里就慌就想吃,就闹着要父母买麻糖。小时候他最盼望的是打麻糖。那些年,吃一回麻糖是很奢侈的事。

张锡荣说,还有就是打爆米花。那时,有一位老人经常在下北街打爆米花,且逢赶场天才来,生意火爆。爆米花的食材是玉米粒,玉米粒都是自家的,打爆米花的师傅只收加工费。爆米花里加上糖精,打一斤就是一大袋,他们要放着吃几天。

糖人师傅也是北街小孩喜欢的。经常有糖人师傅到北街来摆摊,特别是周末,糖人师傅停在北街就不走了。想吃的小孩就围着糖人师傅,看别人转盘子,看师傅做糖人,看见做好的糖人被别人买走,心里就痒痒的想要,于是就回家闹着要妈妈拿钱买。

“北街汇聚了綦江所有的民间美食,记得九十年代,北街有好几家荤豆花馆,我和同事中午就喜欢去吃,三四个人点一锅,鲜味可口,价廉物美。”八十年代在綦江一家银行工作的吴先碧回忆说,北街的凉糕、凉虾、凉粉、豆腐脑这些都是她最喜欢吃的美食。“特别是有一家流动的凉粉摊,味道与众不同,偶尔到北街来,我只吃过几次,现在想起来仍回味无穷。”

“卤肉摊、豆花饭、米粉、小面、白糕、糍粑……北街浓缩了众多綦江美食,不管我到哪里,最亲切,最让我怀念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北街。”现居西安市的周辉煌说: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我的人生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就是北街记忆。

记者 张学成

大美綦江

版权声明: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旗下綦江日报、重庆綦江网、綦江日报数字报、重庆綦江手机报等媒体刊发的所有文字、图片、表格,如需转载或使用,须经本中心书面许可或授权,并须按许可要求标明出处。已获授权者如改动本中心刊发的文章或标题,敬请标明。
对不当使用者,本中心保留依法追究之权利。
精选图片
运动成就健康 健身 ...
​勤俭节约多一分 ...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建 ...
文明旅游|綦江发出文 ...
推荐新闻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特别策划丨创意微视频 ... ·时政微观察丨共享发展 建设美好世界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 ... ·笃信笃行 真抓实干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微观察|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 ·凝聚合作共识 推动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向全球 ...
·天天学习丨20年前,习近平赋予浙江一把发展的“ ... ·习近平会见所罗门群岛总理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友好不分先后 只要开启 就会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俄都是世界大国 对人类发展 ... ·习近平会见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
 
X
一起来挑错-向网站管理者举报本条信息有错

举报电话:023-87265530
举报邮箱:qj872655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