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 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承办:重庆市綦区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新华网重庆频道 华龙网

綦江天气预报:正在获取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 綦江首页>>社会民生>>
站在牯牛背上观赏丹霞地貌奇观
2017年08月15日 14:46:00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魏源森 责任编辑:孙振营 作者:

  “牯牛背”是大山中自然天成的一处山体,因为形如牛的脊背而得名。

  “牯牛背”位于郭扶镇永胜村境内的高青场西南约5公里处,山体不仅形如牛脊背,还周身赤色,属于发育成熟的丹霞地貌。

  科学考证,“牯牛背”整个山体海拔约1290米,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山体脊呈三角丫形线状分列,脊背总长达1000余 米。其中,有3段约300米的山脊光秃圆润,远观如驼峰状上下起伏,近观山体顶部酷似牛脊背,加之不知是哪个年代,有人在脊背上凿出一排用于登山的小凹槽,这些凹槽远远看去就如牛的脊柱一样,更让这方形如牛背的山体栩栩如生。

  “牯牛背”山体有3条明显的脊线,屹立山间,棱角分明。山脊轮线高峰低谷,波状延绵,错落有致,最宽处约4米,窄处仅2米,脊背两侧光滑陡峭,由上往下5至30米的岩体上偶有灌木野草生长其中,大部分山体裸露,阳光下,背脊耀眼炫目,特别是雨后,裸露的山体周身通红,就像几头牯牛卧在大山中。

  因为脊背光秃溜圆,垂直高度均在40米以上,没有护栏,胆小的人是不敢轻易登上牯牛背的,胆大的人登上牯牛背,也是胆战心惊,踟蹰而行。很多人壮了胆子登上去,站在脊背上四下张望,心理防线又立即漰溃,只能知难而退。当地流传着“好个牯牛背,险过西华山”的说法,又有人说“牯牛背是綦江的华山”。

  与“牯牛背”相峙的还有“大石牛”、“小石牛”两座孤峰,孤峰扁长,如一壁石墙,呈直线型延伸,山脊顶部宽约2至4米,山脊总长约700米,与崖底垂直距离30至70米左右。与“牯牛背”不同的是,这里植被茂密,荆棘丛生。“大石牛”的红色裸岩长度约100米,脊背光滑,难以攀附,只有靠西南一侧的绝崖边上,有几步人工凿造的石梯可免强攀至背顶,非常惊险。

  站在“大石牛”上极目眺望,山岭延绵起伏,郁郁葱葱,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大石牛”、“小石牛”海拔位置较高,地形开阔,地质形态多样,远观如群牛踌躇,又如群马奔腾。

  “大石牛”、“小石牛”和“牯牛背”属一脉相承的山体,是藏在深山人未知的丹霞地貌奇观。丹霞地貌在《地质辞典》里的定义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貌中的红尘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

  沿着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推算,“牯牛背”的山体就该形成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或侏罗纪世纪(即恐龙时代),也就是说,“牯牛背”山体形成于一亿四千多万年以前。这样的数据确实令人震撼,但是,这又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这些年来,“牯牛背”以其险峻独特的奇观而声名远播,许多外地游人慕名来摄影、探险。不知不觉中,“牯牛背”就成了原生态的旅游热地。

  记者 张学成

大美綦江

版权声明: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旗下綦江日报、重庆綦江网、綦江日报数字报、重庆綦江手机报等媒体刊发的所有文字、图片、表格,如需转载或使用,须经本中心书面许可或授权,并须按许可要求标明出处。已获授权者如改动本中心刊发的文章或标题,敬请标明。
对不当使用者,本中心保留依法追究之权利。
精选图片
运动成就健康 健身 ...
​勤俭节约多一分 ...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建 ...
文明旅游|綦江发出文 ...
推荐新闻
·时政微解读丨科技创新,企业何为? ·学习语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特别策划丨创意微视频 ... ·时政微观察丨共享发展 建设美好世界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 ... ·笃信笃行 真抓实干 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微观察|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 ·凝聚合作共识 推动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向全球 ...
·天天学习丨20年前,习近平赋予浙江一把发展的“ ... ·习近平会见所罗门群岛总理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友好不分先后 只要开启 就会 ...
 
X
一起来挑错-向网站管理者举报本条信息有错

举报电话:023-87265530
举报邮箱:qj87265516@126.com